您的位置 首页 理财

前脚收监管警示函,后脚急闯港交所,丸美生物国际化战略能否走通?

华夏时报记者 胡梦然 深圳报道继珀莱雅 之后,又一家美妆企业准备冲刺“A+H”上市,

前脚收监管警示函,后脚急闯港交所,丸美生物国际化战略能否走通?

华夏时报记者 胡梦然 深圳报道

珀莱雅之后,又一家美妆企业准备冲刺“A+H”上市,

近日,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丸美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议案。丸美股份方面表示,赴港上市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公司资本实力与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公司业务的国际化战略。

宣布启动上市计划的同一天,丸美生物还密集发布了多份公告,包括高管人员任职变动、公司章程、独立董事候选人声明等。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募投项目“化妆品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将延期至2027年12月,而此前该项目已经两度延期。

时间线再往前拨半个月,丸美生物因财务核算不规范、募集资金管理、使用和披露不规范,公司及董事长孙怀庆、财务总监王开慧、董事会秘书程迪收到广东证监局出具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在项目延期、被监管警示的背景下,丸美生物还维持着大手笔分红,如今又突然要赴港上市增强资本实力,其资本运作的叙事中充满了矛盾的信号。

募投项目三度延期

公告显示,丸美生物对“化妆品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的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由2025年12月延期至2027年12月。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项目已投入募集资金24,765.27万元,剩余募集资金261.08万元。

该项目延期并不是个例,丸美生物的“数字营运中心建设项目”原计划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为2021年7月25日。2021年8月28日,丸美生物公告项目延期至2023年7月25日,2023年8月26日公告项目将再次延期至2026年7月。

广东监管局对丸美生物出具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指出其存在募集资金管理、使用和披露不规范等情况,包括:使用募集资金支付非募投项目支出、未及时审议和披露项目延期或调整议案,以及披露募投项目进度与实际不符,未按规定披露使用募集资金开展现金理财收益等情况。

丸美生物于2019年7月上市。公司使用IPO募集资金建设的四个项目中,仅有“信息网络平台项目”已结项,其余三个项目——“化妆品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营销升级及运营总部建设”和“数字营运中心建设项目”均尚未结项。

对于“化妆品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的再度延期,丸美生物的解释是:“当前产能充足,保障资金使用效率。公司对本项目规划的产品市场需求及公司自身情况进行了审慎评估,认为公司现有产能能够满足未来一到两年内的业务发展需要。若按原计划立即投入后续生产线建设,可能导致新产线建成后短期内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风险,不利于保障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投资回报。”

从业绩来看,丸美生物的新产线扩建或许并不迫切。

2025年第三季度,作为丸美生物的拳头产品眼部类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同比都有所下滑,对比2024年同期减少12.67万支和26.67万支。销售额的增长则由“以价换量”支撑,产品均价大幅提升52.83%,掩盖了销量下滑的实质。

销售费用超研发22倍

为清晰战略定位,2024年12月,公司将证券简称从“丸美股份”更改为“丸美生物”。但从丸美生物的研发与销售费用支出来看,销售费用远超研发费用,这与公司一直以来营造的“生物科技”定位存在落差。

2025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研发费用仅为0.63亿元,同比增长15.3%,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14.15亿元,同比增长32.09%。此外,监管措施决定书中还指出公司存在将少量与研发活动无关的咨询服务费计入研发费用的情况,导致研发费用核算不准确。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前美妆市场呈现两大趋势:一是监管对功效宣称要求趋严,缺乏研发支撑的营销难以持续;二是消费者成分认知提升,过度依赖营销反而损害品牌价值。这种模式的天花板在于:当营销费用增速持续高于营收增速时,将陷入“不促不销”的恶性循环。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美妆行业当前已进入“成分党”主导的理性消费阶段。重营销模式面临三大天花板:一是流量成本攀升导致ROI持续走低,二是成分创新不足难以支撑品牌溢价,三是监管新规对功效宣传要求趋严。“重营销轻研发”这种失衡结构难以支撑长期发展。

2019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实现营收18.01亿元、17.45亿元、17.87亿元、17.32亿元、22.26亿元、29.7亿元、24.5亿元;归母净利润5.15亿元、4.64亿元、2.48亿元、1.74亿元、2.59亿元、3.42亿元、2.44元。虽然营收逐年稳定增长,但却未能打破“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与这种现象形成反差的是,今年8月,公司宣布将半年度分红1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53.97%。据统计,丸美生物上市以来累计分红已达10.83亿元。而丸美生物创始人孙怀庆、王晓蒲夫妇二人合计对丸美生物的持股比例为80.8%。这意味着,公司实施的慷慨分红,其中大部分将根据其持股比例,主要流向实控人家族。

针对一系列问题,《华夏时报》记者曾致函丸美股份,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项目数度延期、被监管警示等问题无疑为丸美生物赴港上市的故事蒙上了一层阴影。高级经济师、咨询师董鹏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披露缺陷尚未彻底修复、治理底线未能对外验证的情况下,便急于寻求海外融资,易被市场解读为“以资金掩盖问题、拖延整改”,这不仅加剧了流动性风险,更削弱了品牌信任的修复基础。

在他看来,对于带有A股监管处罚标签的美妆企业,国际投资者未必因一次处罚全盘否定公司,但会以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行定价,前提是企业能提供独立审计的整改进展、明确的修复里程碑及可验证的资金使用计划。唯有在披露透明、证据充分且路径可追踪的情况下,才可能扭转市场对“灾后重生”的质疑,赢得价值投资者的信任与参与。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头鸟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vgp.cn/17864.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