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9日的袭击开始,俄罗斯迅速在战场上重新掌控局势。乌克兰方面的评价是“规模之大,前所未有”,然而即便乌克兰军方声称成功拦截了绝大部分来袭的导弹和无人机,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数字却令乌克兰显得异常脆弱——在过去的24小时内,乌克兰竟然损失了1310名军人,这一惨痛的代价显然无法掩盖双方力量对比的差异。
除了俄罗斯本身,未来可能还有更多国家愿意站到俄罗斯一边。朝鲜已经公开表态支持俄罗斯,如今老挝也准备派出工兵队,帮助俄罗斯进行扫雷工作,这一举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暗示着俄罗斯正试图打破西方的围堵政策,逐步建立起一个多国共存的后盾。从这一点来看,乌克兰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战局的走向更是扑朔迷离。
与此同时,乌克兰突然对中国实施制裁,目标直指五家中国公司,声称这些公司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技术支持。然而,这一决定不仅缺乏实质性证据,更引发了各界的质疑。乌克兰的举动,或许是出于对中国支持战略的误判,试图逼迫中国站队,但此举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立场历来秉持中立,即使面对战争的复杂局势,中国始终坚持劝和促谈、保持人道主义援助。这时候,抨击中国反而可能让乌克兰失去一个潜在的重要支持者。
对于中国而言,乌克兰的制裁无疑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中国企业在乌克兰开展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合法贸易上,任何单边制裁都无法站住脚。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早已重申,中方不会提供致命性武器,严格管控出口,这正是中国维护自身国际形象和合理利益的体现。因此,乌克兰若执意在此领域纠缠,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
俄乌冲突的局势愈发严峻,前线的局势依然胶着,乌克兰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援助节奏似乎难以跟上战场消耗的速度。当乌克兰面临来自东、西、北多重压力之际,可以说战局已是兵力分散、火力不足。泽连斯基在公众讲话中透出的焦虑,无不昭示着他对现状的担忧。
乌克兰若继续选择将矛头指向其他国家,势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相反,面对快速变化的战局,乌克兰应当更加审慎地处理外交关系,与其挥舞制裁大棒,不如考虑如何巩固自身的防线和后方支持。毕竟,依靠外部援助维系的短期优势,终究无法替代稳定和强大的内部结构。